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是按照河南省委部署在省直地质勘查机构重塑性改革中新成立的地学研究机构。由原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机关、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总院、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转隶组建,2022年5月27日挂牌成立。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基础科研、院机关、离退休人员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转隶人员经费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保障,应用研究机构经费实行财政差额补贴),规格相当于副厅级。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主要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地球科学研究及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负责全省地质调查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负责地质科技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民生问题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引进、培育、推广地质科技领域高新技术,组织开展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开展地质科技领域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承担有关科学普及、专家智库工作,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产学研平台基地,促进地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新组建的地学研究机构,大力推动实施矿物新材料、清洁能源、数字地球等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建设一流创新团队、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创造一流创新成果、营造一流创新环境,使河南省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水平、行业科技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面,使地质科技创新成为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力量。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现有职工9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7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03人(含二级1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300余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建立由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室三个层级构成的业务组织体系。机关内设办公室、科研事业部、基础地质调查部、成果转移转化部、组织人事部、财务审计部、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离退休干部工作部9个部门,组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所、金属矿产研究所、核地质和能源矿产研究所、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所、资源环境综合地质研究所、数字地质研究所、地质文化和旅游地质研究所、地质勘查技术方法研究所、地质实验测试研究所、地质科技信息研究所、黄河地质研究所等11个院属科研机构,按专业方向设立40多个研究室。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按照前瞻三十年、规划十五年、实施前五年的思路,聚焦国家和河南省地质科技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实施9个地质科技研究计划,即数字地球、清洁能源、战略矿产、矿物材料、深地探测和地下空间、生态修复和地质碳汇、地质安全、绿色矿业、黄河地质等科研计划。在基础地质调查业务方面,部署实施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生态地质调查、地质安全调查、地表基质调查等6个调查工程,城市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调查、健康地质调查等4个调查专项。在战略研究和地学科普业务方面,制定矿产资源供给和安全战略研究计划、地下水资源和环境战略研究计划、地学科普和地质文化发展计划。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聘请了9位院士、4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院长、所长、特聘专家、首席专家,实现研究所、研究室特聘专家全覆盖。建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技术联合研发和示范中心、自然资源部黄河流域中下游水土资源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中原城市群多要素城市地质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河南栾川银钨铅锌银多金属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调查局金属矿山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技术创新中心等2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有河南省金属矿产深部控矿与成矿机制院士工作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河南省地质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获批省部高能级创新平台4个,即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重点实验室(筹)、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清洁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超纯矿物新材料中试基地,是河南省唯一一家牵头组建两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单位。获批“自然资源部中原城市群多要素城市地质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为河南省获批的首家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整合提升地质科研相关资质和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了设备先进、资质齐全、代表河南省地质领域最高水平的超高纯矿物材料实验室、高精度地球化学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地质科技成果展示中心。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与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科学院、中国建材集团、河南科投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建设地质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化平台,推动实现地质科技成果对接企业需求转移转化。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将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委“四高四争先”的决策部署,秉持“实干笃行、守正创新、自立自强、科技报国”的建院精神,加快打造地质科学创新策源地、地质事业发展新引擎,努力成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大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